close

       位於雲林縣大埤鄉的箔雁岸庄,隸屬於松竹村的松東部落。在這村落的後邊有一條大水圳,在當地老一輩的人都說它有一個很美的名字稱之為「霞芭蓮圳」。


 


        後來聽住在當地庄頭的一位出生於昭和二年﹝西元一九二七年﹞的耆老簡樹春說,這條圳溝早期在離現在箔雁岸差不多十公里遠處,原有一個草埤流向倒孔溪;後來因為石龜溪的水路再改道,而注入了霞芭蓮埤。但早先是先有這條霞芭蓮圳;然後,日本據台沒多久,溪路再向上轉﹝指向上侵蝕、延伸﹞草埤消失,因此再重開了一個埤。他回憶起來說:「當時為了開這個埤,完全用人工來開濬的,可以說是非常的悽慘。而且,從有這個埤的歷史開始就不知道潰決多少次了。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 在當初日本據臺之初,為了發展水利灌溉,一面挖這個霞芭蓮埤,一面開通這條霞芭蓮圳。簡樹春老先生說,這條圳溝大約是在大正年末、昭和年初開濬的,自伊囝仔有記憶時,這個埤就已存在很久了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根據文獻考證,康熙五十六年﹝西元一七一七年﹞周鍾瑄所著的《諸羅縣誌》:寫道:「荷包連圳在走豬庄北,源由石龜溪分入。於康熙五十二年﹝西元一七一三年﹞庄民開濬。」這是有關荷包連圳最早的記載。而一直到清光緒年間倪贊元編著的《雲林縣采訪冊》裡面有關打貓北堡水利方面的記載:「荷包連圳:在縣西南二十四里。於柳樹腳西引荷包連陂水出大埤頭洋入圳,溉田二百十餘甲。」這段歷史的演變,可說是大埤地區發展的重要見證。因為它流經蘆竹角、蘆竹後、柳樹腳、尼姑庵、箔雁岸、新街寮、三塊厝等十餘個庄頭,不但提供早期百姓生活各方面的方便,更可看出其深繫著村民的種種情感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當年八七水災發生的時候,霞芭蓮埤就曾經潰決過。在八七水災前當地就築有一座大堤岸,是為了防止河水氾濫。再說到這個「草埤」,建蓋的時候是全用人工擔著一簍簍的土石疊起來的。後來溪路擱彎,只好把霞芭蓮圳再往頂頭上源挖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如今,這個霞芭蓮埤的所在,就在現今私立崇先中學的東邊一條路一直下去的地方。那原先淤積的草埤呢?則在今柳樹腳庄南邊附近,但現在可以說幾乎不存在了。而日治時期所建的大堤岸,是準備作大水庫用的。但在完全使用人工的情況下,甚至因為這個緣故死了許多人。如今,當時的大堤岸線再只剩下一座外觀不起眼的小土坵罷了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在修建埤圳之時,正值中美簽定協防條約不久,美援的建設項目中包括今日所見的荷包連陂。所以,在埤圳水閘的一隅,仍依稀可見當年中美合作留下的紀念字樣。然而這條已近三百年的古圳,過去清澈見底,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汙染,水中不時可見蝦魚成群。現在,則因上游工廠廢水污染嚴重,使得這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埤圳,變成了如黑墨般的烏臭水溝,而被人們輕易的忽略與深沈的惋惜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如此兩極的反應,實在值得我們政府相關單位加以重視、改善。別讓這條充滿所有大埤鄉民共同的歷史記憶,就此輕易的流逝。


 


原文發表於   民國八十九年﹝西元2000年﹞ 三月二十一日   《聯合報 39版   鄉情版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volang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