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台西鄉五港村,舊稱「五條港」。除了雲林縣在地中老年依輩的較為熟悉之外,對於年輕的六、七年級生,若不是台西鄉或是沿海在地人,那麼知道的人可說少之又少,更遑論若是向外縣市的人們提到五條港,第一聯想到的想必有人便會對你說:『那不是在台南市的嗎?』


 


        話說回頭,關於雲林縣境內台西鄉的「五條港」,或許有人會懷疑說:以前真有這樣的港口嗎?是的,在過去清嘉慶年間直到清光緒末年確實就有這樣一個港口和聚落名,而且是配合彰化縣境的鹿港和當時的海豐與對岸中國泉州的蚶江,以及廈門、泉州等港口對渡,也就是說它既是地方聚落名,也是港口名。根據日治時期所彙整《臺灣輿圖纂要》等書而成的《臺灣地輿全圖》一書,爾後經彙整為臺灣文獻叢刊;當中「雲林縣圖」的部分,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見在雲林縣北端寫著「麥寮港」,往南則為「虎尾溪港」,再往南為「五條港」;其中「虎尾溪港」和「五條港」的內港就是「狀元澳」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也就是說「雲林縣輿圖說略」所載到「五條港」名稱的出現,其內港則稱之為「狀元挖」或「宋元港」、「狀元澳」等;其說明內容為: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計東至八同關番界民站八十里,西南至嘉義交界之興化店三十里,


    西至五條港虎尾溪口一百一十里,北上至埔裏社交界之濁水溪三十里、


    下至彰化縣之番挖【按:今之『芳苑』】一百二十里。


 


        時間再往前推到清道光年間由當時彰化縣令周璽所主編的《彰化縣志》一書當中,有關「海豐港保」莊落地部分亦出現「五條港」一辭。此外在現今台南市祀典大天后宮內的「三寶佛殿」正大門步口上方所懸掛一塊清咸豐六年(1856)伍月所立『捐題重修芳名』匾當中,亦有提到當年大天后重修時期,臺灣各地舖店、行郊的名稱;例如笨南港、笨北港等,或者是五條港各行郊的名稱亦在其中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由此可知,現今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的「五條港莊」早就存在,甚至應該說在道光年間《彰化縣志》更記載到,因為海豐港為羅水溪(濁水溪)鐵板沙所淤淺,是故交易轉往北側的鹿港與南側新興的五條港。不過奇怪的是,到了清光緒年間倪瓚元所纂的《雲林縣採訪冊》之中有關於〈海豐堡  港口條〉的記載,卻又再度出現「海豐港」名稱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但由此約略足以推知,在清末雖然海豐港仍在,但是隨著濁水溪口的淤淺,海豐港功能漸失,加上清道光25年影響台灣西部平原甚鉅的一大海嘯之故,導致到了清咸豐年間五條港起而代之,不過因為海豐港的歷史長久,加上行郊多數匯集於其附近,所以其功能恢復亦相當迅速。這也就是清光緒末年,在採訪冊和《地輿全圖》之中,何以整個雲林海岸線竟從北到南共有海豐港、麥寮港、五條港(虎尾溪港)、宋元港(狀元澳)、笨港、象苓湖、下湖口港等港口之因素之ㄧ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由此可見,關於雲林沿海最關鍵的海豐港與五條港,其實在清末光緒年臺灣割給日本之前,基本上是還具有港埠功能存在。關於這點便和臺灣自然因素有相當大的關係,其中最主要的在於乃在於台灣處在多颱風、地震所交錯引發的河川不斷改道、氾濫,甚至引發現今我們所稱的「土石流」逐漸引發的淤積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關於這點我們約略可以知曉最關鍵的時間點乃是在臺灣於乙未(1895)割給日本後,在雲林縣境內,其實影響雲林、彰化、嘉義一帶甚鉅者,其實並非濁水溪、北港溪,而是在河道變幻無常的虎尾溪;在於清光緒戊戌年間(1898)又再度爆發虎尾溪大改道,致使沖毀麥寮街、五條港等部份,使得雲林沿海原先港口的功能因此淤淺而喪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volang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